星期日, 4月 15, 2012

勤與惰

小學時代,
在懶惰與勤力間遊走。
試過有效率地做好功課就待在電視機前,
也試過高小因為功課做不好,
被母親主動逼我留校做好功課才走。

中學時代(在中五前的),
我的時光都在圖書館/電腦室渡過的。

曾經做功課、報告的效果奇高,
快得可以每天留三、四小時看書,
科幻、愛情、宗教、哲理都去看,
又亂打亂撞進了攝影學會,
當一個連相機也要借來借去的核心成員。

中四受那種公開試的壓逼,
開始讓我對讀書抗拒了。
中三成績上的美麗誤會,
使我選上了理科附加數,
對我來說是惡夢的開瑞。
但是我至少還會盡力去明白、理解,
然後完成不太明白的題目。

而那個所謂的夢,
也從那個時候開始破滅了。

會考時代還算可以,
中五最後階段的衝刺,
配上些許運氣,
讓我有資格一開始就找到學校。

該死的是成績單上的幾個同等等級,
讓我選擇錯下去,純數配物理。

中六中七應該是瘋狂讀書的時代,
我卻到了四分之一的時間,
就感到力不從心了。
那種惰性,漸漸浮現出來。
叫我寫中化評論,
我可以很用力地完成一篇評分中/上的文章,
叫我算哪些魔鬼般的數學,
卻是讓我漫無目乎的面對痛苦。
圈子變得少,自覺十分無助。
結果連有希望一點的科目,
都在高考被拖誇了。

大專選錯了科回不了頭,
電腦編程其實不如從前所想般好學,
競爭對手在初中就起步,
我跟本就跑不贏人家。
沒有好同伴的協助與鞭策,
惰下去的我,可能連畢業都成問題。
反而發現自己在哲理的科目中,
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寄托。

現在讀的所謂大學,
因為課程關系,
其實我沒有法子感受到大學生活。
我失去了副修科目的寄托,
同學不再太具競爭性,
圈子和性格卻比預科時代的更少。
矛盾那份用來取(Hon)的Group FYP,
做不做、讀不讀。
我怕連找一個組合都有難度。

多年下來,
還剩下來伴我的,
只有攝影、文字、放不下的過去。

沒有留言: